大概理了一下男女主前世婚姻的情況。這段時間一直陷在本文的坑底實在有點難受,希望寫完這一篇我可以順利出坑=__=

第一次看文的時候對時間線的理解有些誤差,我一直以為何表妹的年紀與沈宜秋相仿,所以覺得何表妹的「24歲入宮獨寵」,乃是在男女主二人婚姻完全破裂的最後兩三年發生。

但重看時發現,何表妹的年紀其實與尉遲越相仿,(故事的第一年尉遲181517)(結果明明年紀就很大還整天裝小扮弱)(讓我來翻個刻薄的白眼),所以何表妹是在前世十二年婚姻中的第七年入宮,讓人不禁感嘆男女主婚姻的第七年真的發生了太多事情,何表妹的獨寵更像是各種陰錯陽差搭起來的花架子。

我目前對前世婚姻的拼湊大概如下,只能說一地雞毛、萬般無奈:

 

第一年

1)雖然事前有偏見,但一成婚依然將整個東宮放手給沈宜秋管理。

2)新婚第一個月,尉遲越對沈宜秋的溫婉心動,兩情繾綣。

3)新婚未及一月,生母郭賢妃頻頻稱病,沈宜秋長時間留在生母宮中侍疾。

4)生母在東宮安插了十多個人手,有伺候宮人也有侍妾人選。

5)太子有意抬舉沈宜秋母家,重用沈宜秋二伯。

郭賢妃假病召沈宜秋侍疾大概是劇情前段最令我作嘔的情節,因為那不是一個普通婦人在享受婆母的威風,而是像《孔雀東南飛》一樣,為了彰顯自己的權力,有意識地拆散兒子的婚姻,而從無顧及兒子的死活。

作者因為厚愛主角,不願男主背負不孝不義的陰影,所以盡可能地把生母郭賢妃往「平凡愚蠢」的方向寫,男主也是有意識地遏止自己去深究生母的行為,不讓自己去恨生母。

可是從何表妹最初被安排上位的那次陪病開始,那是自己親生的稚子孤伶伶地隔離在寢宮中熬度生死難關,郭賢妃作為生母且不說照顧,竟是連擔心都沒有,反而夥同自己的姊妹算計著在兒子身邊紮下一步棋,以後好將他背後的權力資源全都拉攏過來。那種「趁此良機」的意味,就是尉遲越從幼年開始獨自面對的人性黑暗。

郭賢妃扶持何表妹、拆散兒子與沈宜秋,乃是為了和張皇后的意志叫板,和張皇后比賽誰對兒子有更多控制力。當她長時間將沈宜秋留在宮中,尉遲越在感情尚未扎根的情況下,有了生理需求便自然而然去寵幸其他妾室,於是兒子夫妻的感情也就拆開了。

當沈宜秋受了長時間的踐踏疲倦回到東宮,迎接她的卻是丈夫寵幸他人的「自然而然」,這樣的事實告訴她,丈夫不過是婚姻中的上司,並非親人,便也不敢對其交心訴苦。

對尉遲越來說,新婚初期他也曾暗中留心沈宜秋對種種問題的反應。只是尉遲越所認識的沈宜秋是來自頂級世家氣派不凡的貴女(就像第二世的沈宜秋要收拾郭賢妃其實非常容易),他不可能想到沈宜秋因童年受虐而養成這種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性格,是以見到沈宜秋的沈默與循規蹈矩,便會認為這就是沈宜秋的本性;見到沈宜秋始終沈穩堅強,便慢慢形成對她諸事放心的行為慣性。

那未及一月的恩愛畢竟為期太短,不足以讓男女主真正認識對方,也經不起外來風雨的摧折。

 

第二~六年

1)夫妻間保有只穿妻子製作的內衫的默契。

2)第二年,發現沈宜秋難以受孕,開始調養身體。

3)第三年,張皇后過世。

4)第四年,沈宜秋第一次懷孕、小產。

5(似乎)有其他侍妾生下子嗣。

第七年

1)尉遲越登基為帝,追封沈宜秋生父。

2)沈宜秋第二次懷孕,辛苦安胎。

3)有其他妾室懷孕。

4何表妹入宮,封淑妃。

5沈宜秋堂姐入宮陪伴皇后,卻趁機爬龍床,沈宜秋為其扛罪。

6)深秋,沈宜秋產下死胎,失去生育能力,長時間陷入產後憂鬱。

7)先前懷孕的妾室生下孩子 (可能是太子)(註1

尉遲越登基的這一年,夫妻二人攜手面對人生的新階段,其實有個很不錯的開始。不過悲哀的是,在永遠無法擺脫的外力攪局下,最後連男女主自身的正直性格也成了導致二人離心的推手。

沈宜秋堂姐勾引尉遲越失敗後、謊稱是沈宜秋指使,沈宜秋面對尉遲越的質詢,不發一語地默認了;

在沈宜秋二度小產的當晚,邊境發生了重大災難,導致尉遲越必須徹夜商討國事,令沈宜秋獨自熬度生死難關,但隔日在沈宜秋病床前,他同樣一句解釋也說不出口。

或許是成長歷程的相似,沈宜秋和尉遲越都有一種過度承擔的傾向。既然對方是貨真價實地受到損傷,原因也確實與自己有關,那麼自己無論如何都無法脫罪。(就像第二世尉遲越看破前世種種乃是何表妹的挑撥,也沒有因此怪罪或懲罰何表妹,他只怪聽信讒言的自己)

只是這樣的沈默在互不瞭解的夫妻心中,太容易被解讀為對自己的不在乎,一個又一個誤會沒有被解決,不斷往上疊加。如果張皇后還在,或許可以保護這對小夫妻,照顧他們、適時解釋與轉圜,可惜現實的第一世,終究沒有如果。

第八年

1)小產後未及三月,年關前後,隆冬。沈宜秋二伯貪污釀成大禍,沈宜秋自請廢后力保二伯。

2)尉遲越放過二伯,冷落沈宜秋數月。朝堂瀰漫廢后疑雲。

3)沈宜秋侍女因此投向何淑妃,沈宜秋遭受種種陷害。

4)沈宜秋養身體期間無力製作內衫,旁人用何淑妃製作的內衫頂上。

5)沈宜秋見到尉遲越穿上何淑妃作的內衫,不再為尉遲越作衣服。

6)何淑妃持續挑撥,尉遲越偏袒。

7)沈宜秋心死,停止一切付出,從此只當皇后。

沈宜秋曾經感嘆第一世的二人中間夾雜了太多的人和事,我總覺得,如果沒有何表妹在後半場進來攪局的話,那在第七~八年之間瘋狂爆炸的連串危機,其實也可能是這對夫妻關係變化的轉機。

在尉遲越的回憶裡,不管是面對生母郭賢妃或「真愛」何表妹,他對前朝後宮的分際都切割地相當清楚,從來不曾因私情而啟用何、郭兩家的外戚。郭賢妃更是心裡有底,完全不敢碰觸兒子的底線。

可是對於沈宜秋,尉遲越卻承認當年重用沈家二伯卻是自己有意抬舉太子妃家族的結果,可見這個大家都瞧不上的「妻子」定位,在敏銳君王的心中也不是來得那樣輕易廉價 

而在那出事的第八年,沈宜秋為二伯求情,不僅直接觸犯尉遲越「後宮外戚亂政」的大忌,那寒冬跪地的兩個時辰更迫使他打破了一生的準則,因為心疼妻子的私情放過犯罪的兇手,辜負了受難的萬民。

這個極端的事件,其實也逼尉遲越直面妻子在心中的重量。那冷落隔絕的幾個月,本是尉遲越認知「妻子對自己有很大影響力」的過程,是他與妻子更深層次的磨合。沈宜秋第二次小產時尉遲越曾安慰她兩人還會再有孩子,後來的脫簪待罪事件,他也只是憤怒下決定冷落妻子一段時間,他其實沒有捨棄沈宜秋獨寵表妹的念頭。

可是對沈宜秋來說,一路走來從辛苦保胎、小產的生死關卡、到失去生育能力、夜裡幻聽嬰兒哭聲的種種難關,這個丈夫都拋下了自己,同時卻又有時間去看顧真愛寵妃,支撐著寵妃的種種陷害,那麼所謂家庭所謂丈夫的存在實已毫無意義。當尉遲越結束了那段冷落打算修好,迎來的恐怕就是沈宜秋獨自穿過種種大難後的心冷看破。

本文的男女主都是缺愛而點滴感恩的性格,何表妹幼時一場陪病已足以令尉遲越銘記半生,可以想見沈宜秋六年的真誠愛護,其分量又會是何其之重。每當尉遲越回憶前世,對妻子在東宮如何消磨時光、對自己如何千好萬好、甚至連自己如何錯待妻子都記得清清楚楚,可見那六年的平淡生活實已於無形中鐫刻在他的腦海裡。只可惜,當他意識到的時候,就是失去的時候。

這種巨大的失去是回首時已相隔天塹,連如何發生都搞不清楚,更遑論轉圜修復,因此只有強制讓想法停留在「我們是怨偶、我討厭她」的蒙昧中,這是自我保護的心理機制 (註2

第九~十二年

1)國事繁忙,尉遲越甚少踏足後宮,但會被何淑妃眼淚凹去陪病、贈送禮物。

2)尉遲越每逢朔望仍到皇后宮中,睡在偏殿。

3)何淑妃號稱獨寵六年但從未有孕,後宮沒有任何新生子。

4)太子已經選出,其生母壓在低位份。

5)其他生子的妾室同樣影薄。

即使與妻子感情破裂,尉遲越仍舊維持著一以貫之的公正原則。

妻子照顧自己生活、為生母侍疾,他沒有加以褒獎;但當妻子停止一切付出只願意當「皇后」,他也默默接受,沒有責怪、沒有索求。

即使跟妻子貌合神離、內心多有不滿,也依然認可妻子的位置,每逢朔望都前往皇后宮中,不令他人質疑皇后的權威。生子的妾室始終維持低位份,寵妃何表妹的言行舉止也被牢牢管束在妃子的分際上,完全沒有和她生子的念頭(註3

在第十二年婚姻的盡頭,尉遲越猝死,沈宜秋可以馬上聯絡重臣控制禁軍,一手安排太子登基,這證明她是有威信的皇后,而這樣的威信,來自於皇帝本人的支持。

沈宜秋心冷拋棄的夫妻位份,尉遲越牢牢地守著,不讓任何人凌駕,直到故事第一章的喪禮也依然認她為妻。

尉遲越傷害了沈宜秋,但也同樣用寬大的胸襟支撐她包容她,讓她安然地做一個冷落皇帝的皇后。沈宜秋失去了愛情與家庭,卻也還有事業身分可以喘息、可以維持尊嚴,她的人生並非一無所有——起碼在第十二年的時間點,局勢依然是如此。(註4

前世悲劇掐在第十二年的節點便收住了,我想是這個挽回故事可以成立的重要原因。男女主在人生無奈中歷練過一輪,能辨識好歹,卻還未真正老去,還未走到崩壞齒冷的那個極端。第二世的重生,不太像重啟,而更像是接續,是上天對二人「此時還來得及」的鍾愛賜福。

-------------

1

其實我始終懷疑尉遲越前世只有太子一個孩子,不過因為證據不足,所以只是一個50%可能的假設(而且太理想化了,自己都覺得這個假設有夠蘇)。

文中提及前世子嗣的線索有二,其一就是第一章的喪禮,喪禮上寫了宗室、大臣、后妃、以及登基的太子,但卻沒有寫到任何皇子皇女,這個場合尉遲越的子女不出現是很奇怪的,或者是出席了但尉遲越對他們一眼看顧都沒有,這也很怪。

第二個線索是沈宜秋回憶自己前世與宋王兩位良娣的友誼,說後來宮中陸續進了新人,她們三人既無寵又無子,便走在了一起。

這個「無寵又無子」,代表別人有的有寵、有的有子(沒有「有寵又有子」的人,如果有的話,必定會是一個非常搶眼的存在,不可能不出現)。三人走近的時機點如果在何淑妃進宮之前,那代表在前六年已經有人生下子嗣、也有人比較得尉遲越喜愛。

但若是在何淑妃進宮之後,那時間脈絡就會成為:

為了想要嫡長子,在沈宜秋懷孕之前沒人生子(賜避子湯),直到沈宜秋二次懷孕,懷孕期間侍寢嬪妃也因此得以受孕,在沈宜秋流產後,此時生下的孩子就成了尉遲越唯一的孩子。因為在后妃懷孕的時期,何淑妃進宮了,從此後宮再沒人侍寢。在這個脈絡裡,有寵的是何淑妃、有子的是那個低位份的宮嬪,依舊沒有人是圓滿的。

沈宜秋曾經感嘆過皇家不可能一年一年等下去,終歸有人要生下皇子,那不如讓宋王二人來生。前世究竟等了幾年呢?

尉遲越本以為自己不重視妻子,可實際上並非如此;他以為自己遺忘了對妻子流產的傷痛與愧疚,但真的是這樣嗎?在沈宜秋喪失生育能力之後,尉遲越有孩子降生,有了皇嗣人選,然後後宮再也沒有其他孩子出生了。這一切真的只是因為忙碌嗎?這是我心底的疑惑。

 

2

這樣的失落之情始終被尉遲越壓抑著,最後就構成了本文第一章喪禮上,尉遲越只對皇后發作的、那些咬牙切齒的「冷冰冰又無趣」「只重規矩沒有感情」等批評,翻個面看都是「她不愛我!」的控訴。

而到後來尉遲越得知女主將另嫁他人時,夜以繼日地通宵工作,藉此逃避失去女主的事實,似乎也能解釋第一世他何以在三十歲的壯年過勞暴斃——為什麼會拼命工作到忘乎生死,不正是因為生活中其實沒有可以拉住他的人事物。

那個充滿現實無奈的第一世,並沒有讓他踩煞車的轉圜點,失去了就是失去了,從此只有沿著分歧的軌道,一路奔流到海不復回。

 

3

除了政治上的考量外,我覺得尉遲越很可能在潛意識察覺到何表妹與郭賢妃的相似,不想複製下一個悲劇。不過在表意識上,基本應該還是何表妹實在是太盧小了讓人完全不想跟她生。

在每天忙個半死的情況下,對方連個小感冒都要含著一包眼淚逼自己抽時間去陪她玩「溫柔表哥俏表妹」,那懷孕生子還得了,不就是捧個金牌整天唉唉叫,還沒等小孩生出來就提早過勞死了,我覺得這是很實際的惜命考量(認真)。

 

4

十二年是打平的節點,和諧六年,離心六年。若時間再往下走,離心的時間越長,那些少年相攜的情分也可能隨著怨恨與猜忌淡化變質。

人是肉骨凡胎,沒有人可以保證年少的堅持永不會變。隨著時間推移,或許第十五年國家終於安定,尉遲越有餘裕照顧後宮,看著何表妹無子可憐便與她生了子嗣,心思也漸漸轉移到新的三人小家庭;或許第三十年尉遲越年老力衰,或是頭腦昏庸、或是病弱無力,終讓表妹一系把握權柄改立太子,那麼沈宜秋也終將落入尉遲越夢境那樣的下場。

此時又令人慶幸,還好第一世沒有那些如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紅薇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